动态规划 VS 深度优先搜索

1490449085

如题描述
1 2 3
4 5 6
7 8 9
计算表格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最大和,每次只能向左或者向右走。

接到题目脑海里第一个想法就是dfs,现在感觉dfs有点low了,不过dfs是解决办法的一种,但是还是那句话,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对于这个问题还是dp效率比较高

动规解题的一般思路

  1. 将原问题分解为子问题

    把原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,子问题和原问题形式相同或类似,只不过规模变小了。子问题都解决,原问题即解决(数字三角形例)。

    子问题的解一旦求出就会被保存,所以每个子问题只需求 解一次。

  2. 确定状态

    在用动态规划解题时,我们往往将和子问题相关的各个变量的一组取值,称之为一个“状 态”。一个“状态”对应于一个或多个子问题, 所谓某个“状态”下的“值”,就是这个“状 态”所对应的子问题的解。

    所有“状态”的集合,构成问题的“状态空间”。“状态空间”的大小,与用动态规划解决问题的时间复杂度直接相关。 在数字三角形的例子里,一共有N×(N+1)/2个数字,所以这个问题的状态空间里一共就有N×(N+1)/2个状态。

    整个问题的时间复杂度是状态数目乘以计算每个状态所需时间。在数字三角形里每个“状态”只需要经过一次,且在每个状态上作计算所花的时间都是和N无关的常数。

  3. 确定一些初始状态(边界状态)的值

    以“数字三角形”为例,初始状态就是底边数字,值就是底边数字值。

  4. 确定状态转移方程

    定义出什么是“状态”,以及在该“状态”下的“值”后,就要找出不同的状态之间如何迁移――即如何从一个或多个“值”已知的 “状态”,求出另一个“状态”的“值”(递推型)。状态的迁移可以用递推公式表示,此递推公式也可被称作“状态转移方程”。

能用动规解决的问题的特点

1) 问题具有最优子结构性质。如果问题的最优解所包含的 子问题的解也是最优的,我们就称该问题具有最优子结 构性质。

2) 无后效性。当前的若干个状态值一旦确定,则此后过程的演变就只和这若干个状态的值有关,和之前是采取哪种手段或经过哪条路径演变到当前的这若干个状态,没有关系。

DP And DFS 实现
import java.util.Scanner;

public class Dp {

static int[][] map = new int[101][101];
static int[][] dp = new int[101][101];
static int max = 0, n, m;
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
    Scanner scanner = new Scanner(System.in);

    n = scanner.nextInt();
    m = scanner.nextInt();

    // input
    for (int i = 1; i <= n; i++)
        for (int j = 1; j <= m; j++)
            dp[i][j] = map[i][j] = scanner.nextInt();

    // dp
    for (int i = 1; i <= n; i++)
        for (int j = 1; j <= m; j++)
            dp[i][j] = Math.max(dp[i - 1][j], dp[i][j - 1]) + map[i][j];

    // print result
    System.out.println(dp[n][m]);
    dfs(1, 1, 0);
    System.out.println(max);

    scanner.close();

}

static void dfs(int x, int y, int value) {
    if (x > n || y > m)
        return;

    value += map[x][y];
    if (x == n && y == m) {
        if (max < value)
            max = value;
    }

    dfs(x + 1, y, value);
    dfs(x, y + 1, value);
}

}